第一节 台盟成立的历史背景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成立于1947年11月12日,其历史背景如下: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居民约98%是汉族,其中85%是日本统治(1895年)前,从福建、广东迁移过去的,13%是台湾光复(1945年)后从大陆各省过去的。此外2%是台湾的原住民,统称高山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台湾属于中国,向来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即使在老牌殖民主义者猖獗时期,也从来没有被怀疑过。在帝国主义历次侵略中国大陆和台湾时期,台湾同胞为了反对侵略者的蹂躏,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一直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同祖国大陆同胞并肩抗击外敌,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189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初期,台湾同胞组织义军抵抗日军占领达6个月,紧接着又前赴后继地进行了7年反日游击战争,掀起了6次武装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祖国“五四”运动影响下,台湾同胞组织文化协会、工会、农民组合、共产党、民众党及其他团体,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以政治文化斗争为主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高山族同胞还举行了壮烈的雾社反日武装起义。即使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进行残酷镇压时期,台湾同胞仍不屈不挠地进行抵抗斗争,不少台湾青年奔赴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中,台湾同胞牺牲了数十万生灵,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领土,台湾光复。台湾同胞欢庆归回祖国怀抱,热烈欢迎祖国政府接管台湾。但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派到台湾的统治集团垄断政权,独裁专制,肆意贪污舞弊,军警素质极差,到处欺压台湾同胞。光复不到一年半,台湾工厂关闭,农地荒芜,物价飞涨,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终于导致1947年遍及全省的“二·二八”武装起义。
“二·二八”起义是国民党缉私警察殴打一女烟贩,并镇压请愿队伍而引发的全岛人民自发的武装起义。他们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国民党腐败专制,反对打内战,要求民主自治,是和当时大陆国民统治区风起云涌的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一脉相承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以“台湾的自治运动”为题发表社论,指出:“台湾人民的武装自卫是被迫的,是必要的,是正义的,是正确的”,支持了“二·二八”斗争。
面对台湾同胞掀起的革命风暴,国民党当局迅速从大陆调遣两个师的兵力到台湾,对台湾同胞进行了残酷的武力镇压,起义终于失败。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起义中及起义失败后被屠杀的民众约二万人。参加起义的幸存者,有的在台湾继续坚持斗争,有的到大陆上海等地,有的转移到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第二节台盟的成立和纲领
1947年“二·二八”起义失败后,在上海,一些台湾人士感到为了有效地、继续坚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谋求台湾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必须组织一个能团结台湾各界人士的政治团体,提出正确的政治主张,进行公开号召,联合各种力量共同斗争。同年5月,领导台中“二·二八”起义的谢雪红、杨克煌等撤离台湾到上海,与有志之士酝酿在香港成立政治团体。
同年7月,谢雪红、杨克煌到香港,在中共组织的帮助下,开始筹备。首先邀请苏新(原台湾“人民导报”总编辑,“二·二八”被通缉而撤到上海转到香港),于9月间成立了“新台湾出版社”。期间他们曾联络廖文毅(原台北市公共事业局长、因竞选国民党“参政员”失败而反蒋,从上海到香港),一起出版刊物。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台湾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地位问题”,暴露了“台湾托管论”立场,因而谢杨苏就与廖决裂了。之后,征得台湾岛内中共地下党的同意,并得到大陆的台籍革命人士李伟光等同志的支持,于1947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立时制定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纲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规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筹委会时局口号》、《成立文告》等文件,于12月1日在香港《华商报》正式公布。台盟的建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帮助、支持和指导。
由于台湾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台盟的基本政治主张是赞成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实行人民民主制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台盟成立时的《政治纲领》第一条规定“设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独立、民主、富强与康乐的新中国”。同时考虑到台湾同胞在“二·二八”起义中提出“民主自治”的强烈要求,并根据1946年1月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旧“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中“积极推行地方自治”的规定,在《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规程》第三条规定“本同盟以实现台湾省之民主政治,及地方自治为宗旨”,组织命名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针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情况,在政治上,强调“打倒独裁政权,实行人民民主制度”,“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撤销政治警察、经济警察、秘密警察及一切特务机关”;在经济上,主张“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取消苛捐杂税”,“实行耕者有其田”,“恢复生产,救济失业者及贫民”;对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确立独立自主之外交”,“中国之领土及领海不许任何外国军队之驻扎”,“反对美军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不许日本侵略势力复活,反对非法的对日和约”。台盟的领导机构在成立时没有公布,直到1948年7月12日才在香港公布了台盟总部成立的消息和总部负责人名单,他们是谢雪红(理事)、杨克煌、苏新。
台盟的成立和活动得到了台湾的进步团体和许多台籍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台湾同乡会会长李伟光和谢雪堂等部分进步理事,《大公报》的李纯青,北平台湾同乡会的曾明如,日本东京的台籍政治活动家杨春松和他领导的“留日华侨民主促进会”,香港的台籍人士林良材、林田烈、陈金石等都对台盟的建立和工作做出了贡献。
台盟的成立使岛内外台胞有了一个公开的政治团体,这对团结广大台胞共同反对当时的美蒋统治,为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节 建盟初期的活动
台盟建立后,主要的工作和活动是对台湾进行政治号召和宣传工作,在香港参加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组织台籍人士学习,发展盟员,介绍台籍青年进解放区参加革命。
1 加强宣传,开展反对美、蒋反动统治和“台独”阴谋活动的斗争。台盟成立的1947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已遭到挫败,蒋军已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解放军则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时国民党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也空前严重起来。蒋管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扩大,与人民为敌的蒋介石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但美蒋并不甘心失败,仍然坚持反对人民的政策。同时美帝国主义也继续唆使其走狗搞所谓“台湾独立”和“国际托管”的阴谋。台盟成立后,即明确反对美蒋反动统治和反对美国支持的所谓台湾“托管”和“独立”的阴谋。将原“新台湾出版社”改为台盟的宣传机构,先后出版了《新台湾》、《胜利割台湾》、《明天的台湾》、《自治与正统》、《台湾二月革命》、《台湾人民的出路》、《愤怒的台湾》等书刊。同时还向省港和海外一些报刊投寄文章,通讯报道等等。这些书刊和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向国内外介绍台湾的现况,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美国侵略台湾的阴谋;同时向台湾人民介绍大陆蒋管区和解放区的情况,战局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号召台湾同胞团结起来,配合解放军早日推翻美蒋统治,建立新中国。台盟的负责人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这方面的工作。1948年召开香港台胞纪念“二·二八”一周年座谈会,发表讲话,并商请《华商报》出版了“二·二八”周年纪念特刊;同年5月25日台盟以发言人名义发表了反对美帝扶日政策的声明;11月8日以台盟名义致电中共中央,祝贺东北完全解放;1949年1月17日台盟发表声明,拥护毛主席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并表示在台湾未解放前不能说已取得全国胜利,必须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7月7日发表纪念“七七”通电,号召台胞要配合解放军解放台湾,等等。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觉悟和增强革命斗志起了积极的作用。
2 响应中共号召,参加新政协活动。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所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提出了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对此台盟热烈响应,于5月7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表示坚决拥护上述主张,并号召台湾同胞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中共的提议,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随后于7月4日邀请在港各界民主人士、社会贤达就响应中共“五一”号召问题举行座谈会,并一致提出:拥护中共“五一”号召,加紧宣传召开新政协的重大意义,提高人民的觉悟,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促进新中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