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台盟也重获新生,有了新发展。
1977年10月,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恢复活动的建议,支持各民主党派开展活动。同月,台盟即成立了由李纯青、田富达、徐萌山组成的领导小组,1978年2月增加蔡啸为成员并担任组长。台盟开始全面恢复工作。首先恢复总部的机关工作,并推动地方支部建立临时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其次,了解盟员变化情况,推动机关和有关单位落实盟员和台胞政策。随着对台工作的发展,台盟还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对台宣传和接待台胞等工作。
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同时在北京召开。台盟盟员参加五届人大的代表有:田富达、江水生、李辰、陈木森、林良材、蔡子民、陈丁茂、廖灿辉、谢玉林等9人;参加五届政协的台盟组委员有田富达、苏子蘅、李乔松、李纯青、吴克泰、陈文陈文彬、林盛中、徐萌山、曾子平、蔡啸等11人,其中苏子蘅、李纯青、蔡啸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蔡啸兼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破除了“左”倾的有害的观点,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定了正确的航道。从此中国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时期,使历史出现了真正伟大的转折。中国的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78年12月,中美谈判决定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这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消除国际上的最大障碍创造了条件,为中共调整对台政策、制定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提供了现实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表示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将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建议通过商谈,尽快结束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实现通商、通邮、通航和两岸人民的正常往来。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政协元旦茶说会上说:“我们今天已经决定把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了;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且把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这表明中共中央对台方针实现了战略性的转变,提出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改变了“解放台湾”的口号。《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前,台盟总部领导蔡啸、李纯青和台籍全国人大常委林丽韫参与了协商。发表当天,台盟即召开座谈会进行学习讨论,与会的台籍人士一致表示拥护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并对台湾进行了广播号召。
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作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他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的统一战线、民主党派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纲领,对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标有了,方向有了,如何组织实施、贯彻执行,就成了台盟各级组织的首要任务。因此,及早筹备召开新一届全盟代表大会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第二节 第二次全盟代表大会
1979年10月11日至22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第二次全盟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台盟在香港成立32年之后召开的一次空前的、承前启后的盛会。30多年来,台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过了光荣伟大而艰难曲折的道路。在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下,为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而召开这次大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出席大会的有来自总部和北京、上海、广州、旅大、福建、天津、武汉等7个地方组织的盟员正式代表57人,特邀代表7人,此外,有9位台湾同胞列席了大会。当时盟员总数为189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精神,讨论决定台盟今后的任务,修改台盟的章程,选举台盟总部领导机构,进一步动员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国家统一大业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蔡啸代表总部领导小组作了题为《团结起来,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报告。《报告》把台盟自建国以来所做的工作归纳为:
一、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二、组织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动他们参加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实践;
三、贯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做好各自岗位的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四、积极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的意见和要求,协助解决一些必须和可能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五、配合有关方面开展对台宣传工作,举行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的纪念活动,组织台胞参加对台宣传,介绍大陆台胞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声援台湾人民反帝爱国民主斗争。总的说来,台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贡献了力量。
《报告》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以实现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台盟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调动盟员和所联系台胞的积极因素,联合一切爱国的台湾同胞,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现代化贡献力量。《报告》对今后工作提出:
一、调动积极因素,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1)调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的积极性,把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2)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3)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落实对大陆台胞的有关政策,以利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在为四化服务的实践中继续进行自我教育。
二、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而努力:
(1)要大力宣传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精神和我国政府、国家领导人所宣布的对台方针政策;
(2)加强对台湾情况的了解和研究;
(3)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特别是对台湾有影响的各方面人士,为争取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多做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对台湾各界人士的团结工作,增强同台湾同胞的联系和交往,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三、加强领导,抓紧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大会通过了这个报告,并制定了新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章程》。台盟原有的章程是台盟成立时制定的,已经32年了,现在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必要制定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盟章。
关于台盟的性质,新盟章规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本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总纲为本盟的政治纲领。”
关于组织成员,《盟章》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的台湾同胞(主要是中上层人士),承认盟的章程,愿意参加盟的活动,方可加入本盟。”
关于台盟的历史任务,盟章规定:“本盟要调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湾同胞的积极因素,联合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的台湾同胞,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全国人民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国家统一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关于组织制度,盟章规定:“本盟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盟代表大会,大会闭幕后是它产生的总部理事会。”“总部理事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组成总部常务理事会。在全盟代表大会和总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总部常务理事会主持盟务。”“本盟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7名理事和5名候补理事组成的新一届总部理事会;由叶仁寿、田富达、沈扶、李纯青、苏新、苏子蘅、林盛中、徐萌山、蔡啸、蔡子民等10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蔡啸当选为总部理事会主席,李纯青,苏子蘅、田富达当选为总部理事会副主席,徐萌山当选为秘书长。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台盟及其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10月19日晚,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举行的招待会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开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他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他在高度评价了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之后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我们热诚地希望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做我们党的诤友,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邓小平还特别指出:“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任务。”“台湾同胞富有爱国传统,一定能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宝贵贡献。”
以台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为标志,台盟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台盟工作的发展
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1979年6月,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前夕,中共中央邀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举行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民主协商会,通报了政协的人事安排及会议主要内容。台盟负责人蔡啸应邀出席并在会上发表了意见。从此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各级政协就国家大事、地方施政方针、重要人事安排与民主党派进行民主协商,听取意见和建议。台盟各级组织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会议,发表意见,提出建议。1982年5月,台盟建议全国政协召开会议,计论有关祖国统一问题。同年,台盟还根据各地台胞的建议提出了《关于台籍青年升学优待问题的建议》,报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教育部后被采纳。1980年9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选举台盟副主席苏子蘅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9月29日,苏子蘅还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员,参加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到1983年底,台盟成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有10人。省、直辖市人大代表30人。省市人大常委8人。台盟成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有20人,其中全国政协常委4人,省市政协副主席4人,省政协秘书长1人,省市政协常委13人。还有一些盟员担任了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职务。他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献计献策。
为四化建设服务
按照全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工作方针,各级盟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和组织盟员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做贡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据1977年统计:全盟荣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革新能手、技术标兵等光荣称号的同志约占全体盟员的五分之一。其中,天津、大连、沈阳支部有半数盟员是先进工作者。不少盟员由于成绩显著被提升担任领导职务,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等。有些盟员因学术上的成就被选派出席有关的国际会议。各地盟组织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各种形式办学五所,在校学生先后达1500多人。吉林、大连支部开展了支边工作,受到欢迎。一些台盟知识界人士还通过海外亲友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为了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台盟总部于1981年12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了“台盟为四化建设和统一祖国服务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49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天津市规划局涂添凤、广州暨南大学李辰等15位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介绍。
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促进祖国统一
继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之后,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1982年1月11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席”,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台盟全体盟员和台胞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符合海峡两岸的历史和现实,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各级盟组织表示要发挥台盟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工作。台盟曾就台湾“高雄事件”有关人士受迫害、台湾特务杀害陈文成博士等事件,向台湾当局提出谴责;支持和声援台湾同胞的爱国民主活动;在重大节日,向台湾乡亲表示慰问和思念;介绍祖国大陆情况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帮助盟员及所联系的台胞同台湾亲友联系;热情接待前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学术交流的台胞,鼓励他们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并帮助在海外的台籍商人,与我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洽谈贸易。总部和各地支部都加强了对台湾问题的了解和研究,曾多次举办报告会或讲座,向盟员和台胞介绍台湾情况,组织盟员积极参加宣传工作,向有关单位介绍台湾情况,提供意见和建议。
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落实政策
台盟总部和各地组织自从恢复工作以来,始终把落实台胞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总部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台籍归侨知识分子政策不落实的情况,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支部也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意见。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曾于1980年5月颂布了关于台籍归侨知识分子落实政策文件。1981年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广大台胞受到党的关怀和照顾感到欢欣鼓舞。1982年2月总部分南北两片开会,调查了落实政策的情况,向中央有关部门做了报告。到1983年,在各有关单位和我盟各级组织的努力下,我盟成员中的冤假错案已基本上得到平反昭雪,被错划“右派”也已全部改正(注)。
1982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检查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的要求,台盟总部发出了有关协助党和政府调查居住在大陆台胞政策落实情况的通知和调查提纲,要求各支部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落实台籍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总的说来是好的,但有些单位仍未能充分发挥台籍知识分了的才能,生活上关心照顾也不够。对此,台盟都分别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受到重视。
恢复和发展组织
在中共各级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下,台盟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发展和健全起来。
1978年11月27日,台盟上海市召开第四次盟员大会,选举许文思为市支部主委。
1979年3月22日,台盟福建省在支部筹委会基础上成立支部委员会,选举张克辉为省支部主委。
1979年12月24日,台盟天津市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廖灿辉为市支部主委。
1980年2月23日,台盟湖北省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曾重郎为省支部主委。
1980年2月28日,台盟北京市召开第三次盟员大会,选举陈炳基为市支部主委。
1980年3月17日,台盟广州市召开第四次盟员大会,选举李辰为市支部主委。
1980年4月,台盟旅大市召开第十一次盟员大会,选举黄启章为市支部主委。
1981年8月3日,台盟吉林省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蔡启运为省支部主委。
1981年11月6日,台盟云南省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陈荣驾为省支部主委。
1982年7月28日,台盟福建省泉州市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选举蔡大堂为市分支部主委。
1982年9月23日,台盟南京市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曾人宗为市支部主委。
1982年12月23日,台盟沈阳市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陈水为支部主委。
1983年1月16日,台盟福建省漳州市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选举周有智为市分支部主委。
1983年1月23日,台盟广东省海南区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选举蓝运树为区分支部主委。
1983年1月27日,台盟广东省海南黎苗族自治州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选举石光亮为州分支部主委。
1983年3月22日,台盟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先举林琴友为市分支部主委。
1983年5月13日,台盟广州市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选举丘晨波为市分支部主委。
1983年7月23日,台盟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分支部成立大会,选举叶庆耀为市分支部主委。
1983年8月10日,台盟广东省召开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选举李辰为省支部主委。
至此,台盟在全国共有11个省市级地方组织,7个省辖市级地方组织,为台盟开展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1983年6月盟员总数为684名,比1979年恢复工作时增加了2.6倍。
[注] 对谢雪红的错误结论在1980年得到平反纠正。1986年9月15日台盟总部在北京举行仪式,将谢雪红的骨灰由人民公墓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台盟总部主席苏子蘅主持了骨灰移放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汉斌、全国政协秘书长周绍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以及在京台胞一百多人出席了仪式。会上,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元介绍了谢雪红的生平,指出:“谢雪红同志是台湾有一定声望的领袖人物,尽管在她的一生中有过曲折和错误,但她为反对外来侵略,实现祖国统一而斗争的精神,以及为此而作出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我们为谢雪红同志举行骨灰移放仪式,正是表达对她的纪念,表达对过去和现在一切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台湾同胞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