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大道同行

第七章 开创台盟工作新局面(1983~1987)

日期:2006-11-08 13:04    来源:台盟网
字号:   默认      超大
分享:

  第一节  第三次全盟代表大会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以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并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分两步走,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还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爱国统一战线指导方针。

  在新形势下,1983年11月24日至12月5日,台盟举行了第三次全盟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119人,列席代表7人。

  李纯青代表第二届总部理事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开创台盟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在回顾过去4年的工作时指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盟的共同努力,对四化建设,对祖国统一及其他工作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报告根据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伟大号召,提出了台盟今后五年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发挥特点,充分调动全体盟员和所联系的台籍人士的积极因素,高举爱国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全国人民一道,为发展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向大会就今后全盟的工作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好盟的思想建设。

  二、进一步调动盟员和所联系台籍人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三、为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多做工作。

  四、继续参加政治协商,积极献计献策,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五、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和宣传贯彻政策,调整关系。

  六、加强组织建设。

  与会代表审议并通过了这个报告。

  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新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章程》。《章程》对台盟的性质作了如下表述:“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章程》对盟的地方组织的名称作了修改,由原来的“支部”改为“分部”。

  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总部理事会理事41人,候补理事11人,选出常务理事会理事15人。苏子蘅当选为理事会主席,李纯青、田富达、钱福星、林盛中为副主席。徐萌山为秘书长。

  大会还通过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第三次全盟代表大会决议》和《关于反对美国国会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两个中国”的决议》。

  中共中央对本次大会十分重视。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政治局侯补委员、国务委员陈慕华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黄华出席了开幕式。胡启立受中共中央委托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第三次全盟代表大会贺词》。贺词说:“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有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自一九四七年成立以来,积极参加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一贯反对任何外国侵略台湾,坚持为台湾回归祖国而努力。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台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讨论,协助党和政府落实有关在大陆上的台湾同胞的各项政策,反映台盟成员的意见和要求,并推动他们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台盟成员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台盟的同志们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贺词强调:“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党派组织,三十六年来,与我党风雨同舟,一道前进,有着长期合作共事的基础。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台盟一定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对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学习,健全组织,积极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月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彭真、邓颖超等会见了台盟、九三、致公等全代会代表,并一起合影留念。


  第二节  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出了重大的步伐。1986年,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即中发[1986]19号文件)提出:“发展和完善多党派合作的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文件还明确了“各民主党派既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与我们党亲密合作的友党”。从此,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工作也越来越活跃。

  从1979年到1986年底,民主党派领导人出席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召集的各种协商会达33次。

  1984年10月12日至19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举行座谈会,征求对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将要讨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草案的意见。苏子蘅代表台盟发了言,李纯青、田富达、林盛中、钱福星参加了座谈会。12月25日至29日,台盟总部召开三届二次理事会,专门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并讨论了台胞如何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问题。1985年,台盟领导人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座谈会上,就《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人事安排问题以及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有关事宜认真地参加了讨论,发表了意见。1986年4月16日,台盟总部三届三次理事扩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六届政协四次会议两个大会精神的决议》,号召全体盟员,积极为“七五”计划的实现贡献力量。9月29日,台盟总部召开三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并号召台盟成员积极投入精神文明建设。198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及有关团体负责人和部分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座谈会,征求大家对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将向中共十三大作的工作报告稿的意见,苏子蘅参加了座谈会。

  全盟372名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0人)注意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提案600余件,其内容涉及对台政策、经济改革、物价工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城市规划等。肝胆相照的精神推动着政治协商向更深层次发展。


  第三节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自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新课题便摆在了我国各民主党派的面前。台盟各级组织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盟员面向社会,开展智力开发、咨询服务活动,取得成效。台盟天津、广东、福建、云南、上海等分部,坚持兴办日语学校或学习班,为社会培养了外语人才,截止1987年底,已培养学员4000余名。天津分部又于1986年建立了台盟天津文化学院,设有8个专业,学员达2400多人。

  各分部还利用盟员中高中级医务人员较多的条件,组织医疗队,外出医疗和进行专题咨询,帮助县、区级医疗单位的初、中级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并义务为群众诊疗达8000余人次。1984年10月和12月,天津分部由廖灿辉主委带队,五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服务队,前往市郊讲学,受到各县领导和医务人员的重视和欢迎。这个服务队先后讲课22次,内容包括外科、妇产科、口腔科、内科和血液科,听课人员累计1265人,普遍反映收益很大。大连、泉州等分部利用自身条件,开展了医疗技术、科技和人才等咨询活动。大连市铁路医院院长、分部主委黄启章亲自率领十几名医务人员,到市郊进行医疗服务,看病310人次。大连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黄垂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分部副主委李锡光,分别带队深入基层,为群众检查身体,宣讲卫生保健知识,与当地医务人员座谈,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总部和许多地方分部都设有“三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工作的咨询服务部门。全盟协助有关部门引进了程控电讯设备、节能锅炉、现代化医疗设备、家用电器设备、新型粘合剂技术、旅游饭店等合作项目。

  全盟盟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争做贡献。200多位同志获各级先进工作者称号;有几十位盟员获各级创造发明奖、科技成果奖;20多位盟员著书立说;一些盟员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讲学。

  1985年10月2日至6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包括台盟28名同志在内的404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代表受到表彰,台盟吉林省分部“智力支边”培训组获得集体荣誉称号。有40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台盟代表叶庆耀、陈水、蔡启运分别作了题为《这条路,我走对了!》、《为振兴中化而奋斗终生》、《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四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大业中来》的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贺词说,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半辛勤工作,尽心竭力,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为振兴中华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要求中共各级党委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作为重要依靠力量,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工作,要积极提供条件,帮助他们“知情、出力”,并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四节  为促进祖国统一服务

  台盟一贯反对任何外国侵略台湾,坚持为台湾回归祖国而努力,在新的时期,仍为促进祖国统一而开展各项工作。

  每逢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发生,台盟都举行活动或发表声明,适时地配合了台湾岛内和海外的纪念活动。1983年11月,针对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所谓“台湾前途”决议案,台盟发表声明给予严厉驳斥,表明了台盟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一贯原则立场。1984年4月14日,台盟总部和全国台联、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联合举行了“纪念台湾著名作家赖和诞辰90周年”集会,在京台胞和各界人士200多人参加了集会。1984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草签和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即以多种形式表示热烈拥护并表明以“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1985年10月,台盟参与筹办了首都各界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杨尚昆、习仲勋等出席,在京各界千余人参加了大会。习仲勋主持会议,乌兰夫讲话,高度评价了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团结奋斗,英勇斗争,光复台湾的伟大业绩,希望大陆人民、台湾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努力,完成统一大业。台盟总部副主席李纯青发言指出,祖国正在飞腾,“一国两制”的大统一大团结局面终将实现。1987年2月27日,首都台胞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40周年。会议由苏子蘅主侍,蔡子民代表台盟在会上发言。会议高度评价了“二·二八”起义这一爱国群众运动,指出:台湾前途在于祖国统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启立、陈丕显、彭冲等和在京台胞200多人参加了集会。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吉林、南京、大连等地盟组织也分别举行纪念活动。台盟总部还派吴克泰、周明、郭水烟同台联会派出的张克辉、江浓,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二·二八”纪念会。当地华侨报纸连续以大量篇幅加以报道,在当地台胞、侨胞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形势的发展,到大陆访问、旅游的台胞日益增多。台盟总部和分部积极帮助盟员和台胞同台湾亲友取得联系,会晤亲人,热情接待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贸易和学术交流的台胞。台盟总部于1986年设立联络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有些分部也设置了联络机构。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台盟各级组织接待来自海外和港澳的台胞约有1000多批,4000多人次,与过去相比有大幅度的增加。1987年8月,台湾当局为形势所迫,表示允许部分台胞来大陆。9月5日,台盟总部发言人发表谈话,对台湾当局允许部分台胞来大陆探亲表示欢迎。同时指出,台湾当局应该放宽限制,允许在大陆的台胞返乡探亲,大陆台胞也要回乡探亲。10月17日,台盟总部负责人再次发表谈话,指出:“台湾当局经过几次推迟之后,终于在14日和15日正式宣布放宽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己发表谈话,表示热情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台湾当局在两岸交流上采取的放宽措施,是岛内外同胞长期以来争取返乡省亲权利的结果,是符合两岸同胞骨肉团聚的愿望的。我们在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在家乡都有亲人、同学。我们有权利回到家乡与亲人聚会,有权利回去祭祖扫墓。希望台湾当局不要继续设置障碍,阻挠我们返乡探亲祭祖。为了使两岸同胞的探亲能够顺利进行,彻底实现,我们建议两岸有关方面以平等、互尊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商议。”

  1986年以来,台盟工作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台盟各级组织都很重视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台盟总部在《台盟盟刊》之外,还出版了《台讯》,主要刊载介绍分析有关台湾情况的文章,供盟员参考。有些分部也在《盟讯》中开辟了《台湾情况》栏目。总部和各分部都有一些老同志潜心于台湾问题研究,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有的还被海外报刊转载。总部执行局成立后,每逢开会都要先谈台湾情况,并经常举办台情研讨会,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联络乡亲,共同做好对台工作。


  第五节  加强自身建设

  台盟第三次全盟代表大会之后,全盟的组织结构、成员结构和盟员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各级盟组织都大力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为了加强集体领导,提高工作效率,总部于1986年4月成立了执行局,在主席会议领导下主持日常工作。执行局成员有田富达、林盛中、徐萌山、蔡子民、吴克泰、蔡铭熹、蔡鸿振,后增补了潘渊静。执行局每周定期开会,及时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根据台湾情况的变化,提出相应建议,推动全盟工作。总部还调整了原有机构,设立了宣传部、组织部、联络部,配备了干部,加强了领导力量,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台盟在台胞比较集中的11个省及直辖市设有19个分部。这几年来,各分部都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作,使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增强了活力,加强了团结。各分部的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加强。绝大多数分部都配备了专职干部,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各级盟组织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对发展工作采取了巩固和发展相结合的方针。1987年6月,盟员总数为1039人,比1983年6月增加了52%。新盟员不少是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各分部在发展组织中都很注意吸收中青年知识分子和新近从海外回来参加祖国建设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使台盟成员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并形成了年龄上的梯队结构。

  为了巩固组织,提高领导干部和盟员的素质,总部举办了干部培训班,从各分部抽调人员集中在北京,进行学习,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各分部也多次举办干部学习班。此外,总部和各分部还结合每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举行报告会或组织参观学习,提高盟员为祖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统一大业勤奋工作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