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0月25日,两岸同胞将共同庆贺、共同纪念。
台盟中央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陆续选登各地盟员与盟务工作者的相关纪念文章,以台盟红色故事铭记烽火岁月,以台胞爱国情怀共铸民族精神。
江文也——探索中国风格新音乐创作的先驱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我想记录一段抗战中的台盟先辈、我的外祖父作曲家江文也的故事。
江文也被誉为中国作曲第一人,李岚清先生将其称为“探索中国风格新音乐创作的先驱”。他1910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县淡水镇,这个时候的晚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当那时的人还在为铁路是否会破坏风水而争论不休时,我们的邻邦日本的铁路里程已经是中国8倍,路网密度超过12倍。然而这些工业文明生产出的机器,却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手里变成了屠刀。日本侵占台湾后,6岁的江文也随父母迁回了福建厦门。12岁时,江文也的母亲病逝,父亲由于事业繁忙难以照料孩子,便让江文也随其长兄前往日本。而他的故乡已经被日本侵占,所以来到日本的江文也只能以二等公民的身份过着边缘化的生活。就在这时,以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人士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了新式教育,将革命思想带回中国。江文也先生也是如此,他在日本凭借出色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在日本乐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34年,旅日学生组成了乡土访问音乐团回台湾演出,这激发了他以台湾为主题的音乐创作。1936年8月,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办,江文也的管弦乐曲《台湾舞曲》通过"近代日本作曲家联盟"的遴选,以及体育协会的推荐,与其他四位日本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送到德国柏林参加艺术竞赛。结果,除江文也一人获奖外,山田耕筰、伊福部昭等其他四位日本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全部落选,这使日本乐坛大为震惊。日本音乐界觉得,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全部落选,偏偏这个"殖民地的小子"获奖,很丢面子,就想低调处理此事。但是江文也并不示弱,他将自己的作品和奖牌等通过报社记者公之于众。1936年9月11日,《东京日日新报》对此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并刊出了奖牌和乐谱的照片。接着,《台湾日日新报》也以头条新闻予以报道。对于江文也的这首获奖作品《台湾舞曲》,许多音乐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不仅在当时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即使事隔近百年后的今天再去听它,作曲家敏锐而细腻的乐感,成熟而洗练的作曲技巧,仍然光彩夺目。
江文也为什么这么刻苦的克服各种困难,潜心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一定要用自己的作曲技法,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呈现出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那个中国学子仰望日本的时代,他憋足了一口气,要让中国的音乐文化有高度的站在世界的行列里,以《台湾舞曲》这首中国风格的作品在国际大赛中战胜了日本作曲家,灭掉日本人对中国人瞧不起的那种气息,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践行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也由此江文也成为了中国作曲第一人。
同年(1936)江文也的良师益友、著名音乐家齐尔品邀请他一起赴北平和上海访问,这是江文也13岁离开家乡之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这次访问是影响江文也对中国、中国文化,以及中国音乐的认知与感受的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可以说这次访问改变了他的一生。短暂的访问使江文也直接接触到了一个让他难以想象的广袤的祖国大地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他在同年9月号的日本音乐杂志《月刊乐谱》上发表了一篇《从北平到上海》,文字展现了他内心的无比激动,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又惊又喜,北平!北平!反复地念着这个名字,让那可使心脏破裂般的兴奋之情与疯狂之气驾驭着。
这次游历深深的激励了江文也,随后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不久后他的《台湾山地同胞歌》被送到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演出;1938年,钢琴曲集《十六首断章小品》和《五首素描》还曾入选威尼斯第四届国际现代音乐节。这个时期,江文也的许多作品分别在欧美各地陆续演出,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作曲家,他是走进西方音乐视野的第一批亚洲人。然而,就在他得到多方认可,蜚声于日本乐坛的时候,江文也舍弃在日本优裕的家庭生活和事业,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大陆,并于1938年定居北平,这是江文也人生轨迹和音乐道路的重要转折。这个决定来自于他对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是源于血液的民族认同,也是基于对中国音乐宝藏的深入挖掘以及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从日本回到祖国之前,江文也曾对朋友说:"我渴望中国的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回到北京。
回到北平后的10年是江文也创作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江文也作品,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及代表作有:钢琴曲《北京万华集》、《第二交响曲——北京》、管弦乐《孔庙大晟乐章》等数十部作品。其中,创作于1939年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孔庙大晟乐章》,堪称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江文也追求创作风格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作。回到祖国的江文也对当时北平每年在国子监举办的祭孔典礼和祭孔雅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连续两年到北平国子监参加祭孔典礼,并深入研究有关儒家的音乐理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及所有有关祭孔的音乐文献。他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研究和想象的中国古代雅乐,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和崇高的音乐氛围。在创作音乐作品的同时,江文也还用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先后创作了《北京铭》、《赋天坛》、《大同石佛颂》等三部诗集。江文也还从事有关音乐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撰写了专著《中国古代正乐考——孔子音乐论》、《俗乐、唐朝燕乐与日本雅乐》等。
新中国建国前,为了坚持研究祖国音乐的理想,江文也曾数次决绝离开北平,他要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1949年年底,江文也随北平艺专师生前往天津,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建工作。该院院长、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对江文也甚为器重,为他创造了一个教学和创作的良好环境。江文也每周往返于京津两地,工作十分勤奋,在旅途中也笔耕不辍,不少乐曲就是在火车上创作的。1950年,江文也在中央音乐学院全院大会上,被宣布任命为作曲系教授。同年,江文也经杨克煌介绍,加入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教育家,江文也在作曲、配器和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他以讲授精深、剖析细密见长,尤其注重对学生艺术才能的培养,曾受教于他的许多学生至今仍深深地缅怀着这位良师益友。
这段故事,正是江文也先生经历了抗战岁月后的赤诚抉择,他出生于台湾,故乡被日本侵占,回到大陆,后又因为母亲去世,家庭无力抚养,不得不去日本做二等公民,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站在日本人的肩膀上,赢得国际作曲比赛首奖,蜚声国际,最终回到大陆,参与建设中国的音乐事业,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正是台湾同胞烽火征程里的爱国情怀。
今天我和团队在世界各地巡演,一方面演奏世界经典,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可能是由于习惯了中国便捷的支付,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觉得那里不太方便。日本高铁曾经带给我的震撼,早已被中国更先进的复兴号所取代,百年前日本的铁路里程是中国的8倍,百年后我们高铁里程是日本的12倍。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在众多领域实现了世界引领,在宇宙中我们以天宫为课堂,六代机已经划过长空、海上有航母,深海有蛟龙,新能源车实现了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手上用的国产手机虽然不叫“手机中的战斗机”了,但却有了真正战斗力。在大山深处我们还有天眼,可以看到宇宙的最深处。
我们是幸运的,回顾历史,此刻我们正处在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最好的时刻,我们的目标之远大也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与此同时我们身上的担子也必定是沉重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已经无需被任何一个国家所局限,因为值得我们仰望的是星辰大海,值得我们讲述的是中国故事,而我们终将做到的,是以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世界上每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杨一晨(台盟北京市委会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