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0月25日,两岸同胞将共同庆贺、共同纪念。
台盟中央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陆续选登各地盟员与盟务工作者的相关纪念文章,以台盟红色故事铭记烽火岁月,以台胞爱国情怀共铸民族精神。
盟史铭心,薪火相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八十载岁月峥嵘,烽火记忆犹新。我的外祖父何标,他是一位老盟员更是一名抗战老兵,于今年年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九岁。事发突然,每每想起,仍觉悲痛万分,但承其遗志,寄情于笔下,想必最好的缅怀,便是让这些岁月不被时光冲淡,让那段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历史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上,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外祖父原名张光正,祖籍是台北板桥人氏,但他自童年岁月起就是在北平胡同里度过的。当时的台湾人民深陷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不仅教育和就业会受到歧视,也被严禁学习汉文,抗日运动更将遭到残酷镇压。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下,外祖父的父亲张我军先生作为《台湾民报》的编辑,勇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和中华民族意识,他是这样描述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的心境“我们身在台湾而心在中国,无时不盼望着中国早日复兴收回台湾,等得不耐烦地便逃回中国,参加革命协力建设。”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带头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发起了一声“台湾文学乃中国文学的第一支流”的呐喊,其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他作为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民族气节,更体现了他不畏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傲骨。
1926年,张我军先生怀着这样强烈的祖国意识携全家老幼自台湾奔赴祖国大陆。在北平期间,他与同乡创办了《少年台湾》和《新野月刊》等进步刊物,在倡导新文学的同时更诠释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凭借日语专长,他不仅教授学生去掌握日文,又翻译分析日本的政策动向,希望借以研究其国情,以作抵抗之准备。
张我军夫妇共育有四子,依次起名“正、直、诚、朴”,正是承载着父母对他们品格的殷切希望。而外祖父作为长子,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融进骨血里的家族精神。
青年时期,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外祖父深受马列主义启蒙与抗日救亡思潮的影响,一心向往革命。在一个午夜,他待家人都熟睡后仅留下一封信便只身前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投身到了八路军革命队伍里。为了保护家人安全,自此更名为何标。抗战时期,他接到任务要潜入日伪清河军校做瓦解敌军的工作,父亲得知真相后,虽心痛于他身处险境又满身病痛,但也从未劝过他离开,在此期间外祖父冒险传递有益情报,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抗战胜利后,外祖父得以回家探亲,当时他的母亲正筹划带三个弟弟返回光复后的台湾居住,他也曾想过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然而国共内战马上就要打响,身为一名军人,他没有选择,只得狠下心回到解放区。但万没有想到的是,经此一别,海峡阻隔,音信全无,再见到家人之时已过了几十载春秋。1949年北平解放,外祖父曾被调入华东局台工委负责宣传工作,不久后又被调入三野九兵团经历了双枪闯舟山战役,远赴莫斯科驻外使馆等诸多事迹。因受职业习惯影响,许多涉密工作他甚至不曾与家人诉说,我对那段峥嵘岁月也知之甚少。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更荣获三级解放奖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1981年,时至中年的外祖父有幸参加了中共党校开办的台湾班。在中南海聆听了邓颖超对台工作的指示后,他难抑激动的心情,著诗一首:“两寄希望决策定,和平一统顺民情。归途沉思细回味,心连中海波南平。”通过学习他意识到完成统一大业是他们这代人光荣伟大的历史使命,于是便积极投身到了台联和台盟的各项工作中去。从原岗位离休后,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全国台联理事,台声出版社社长以及北京市台联副会长等职,为促进两岸交流贡献力量。外祖父更继承了其父亲的衣钵,以笔为器,编辑出版了十余本书,与岛内很多新老作家和学者结下了深厚友谊。他首先将在台出版的《张我军文集》引进祖国大陆,又在台盟中央的支持下增补编选出版了《张我军选集》。他的笔下也不乏作为在京台胞对台局势的观察和评析,和对家乡的憧憬与怀念,诸如《番薯藤系两岸情》、《明月多应在故乡》和《台海风云述评》,其中《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则记载了自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老台胞群体的种种往事。每部文集,篇篇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乡情,也表达了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心。
耄耋之年,他仍是精神矍铄,军人的作息和作风好似沁入骨骼,《新闻联播》是每天的必修课,国内外大事都了然于胸,时刻关注部队的建设发展,但有余力都会积极参与台盟活动,虽腿脚不好只得用轮椅代步,但心却牵挂着国家的发展。外祖父曾形容自己的晚年生活亦是斑斓多彩,用电脑写文章,用手机看新闻,用微信打视频,于他而言都不是难事。我想正是因为经历过战争才更加热爱和珍惜如今的生活是怎样来之不易。
在外人眼里,外祖父是战斗英雄,是革命先锋,是先进党员和盟员,但对儿时的我来说,他是永远的避风港,是永立不倒的树。外祖父虽极少言爱,但他的爱和关心都藏在时光的细节里。他卧室的一隅整齐摆放着几十本相册,从泛黄的黑白老照片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军人,到我母亲当兵后那泛着光晕的彩色照片,再到我大学的毕业照,都被他按照年份细致分类,清晰标注,保存完好到仿佛能把我再带回当年那个时刻。从革命岁月到和平年代,从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繁荣发展,这记录的不只是容貌的变迁,更是一个家族与时代共同成长的故事。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外祖父将这视为最珍贵的荣誉。外祖父一生不争不占,不怨不怒,他把所有的心血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所有的疼爱都留给了后代。他对待生死,从来是淡然处之,他常说:“生死有命,不必强求。若有不测,不必抢救。”近百年人生,想来也已算是长久,外祖父用亲身经历了一代代的变迁,无论提及哪个阶段都是我辈无法企及的。但要说人生无憾,我想也还是有些的,他还是想走圆满自己这个百年,再亲眼看到民族伟大复兴,盼到祖国和平统一。
历史从未远去,它沉淀在每一个家族的记忆里。外祖父传承给我们的品质,教导给我们的思想,会陪伴我后续的人生旅途,就好似他从未真正地离开。我们学习盟史不仅是追溯过往,更是从先辈坚守的信仰中汲取力量。我作为刚入盟不久的新盟员,深知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也希望能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如今接力棒传至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当以初心为钥、以信念为帆,在新时代浪潮中站稳立场,以行动续写爱国爱乡的赤诚,让先辈的精神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永绽光芒,让家国同梦的愿景终成现实。
吴巧羽(台盟北京朝阳区工委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