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南,卢沟桥畔,501尊石狮静默不语,却见证着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9月8日,十二位台湾青年代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凝视着记录民族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文物,眼神中充满深思与感动。参观虽已结束,他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从历史到未来,从文化到国防,两岸青年共同的话题正在延伸。
台青参观主题展览 寻回真实历史记忆
9月8日下午,台盟中央组织在京盟员、台湾青年等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
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台胞黄同学是第一次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坦言:“在台湾,关于抗日战争的描述和教育内容不多,不像大陆这边教育得那么仔细。来到这里后,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总体上的全面了解。”
“今天看到这些真实而宝贵的文物,还通过视频和新媒体等现代化方式呈现,内心很受触动。在台湾,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多关于抗战的实物和资料。”黄同学补充道。
参观队伍中的台胞江同学也有同感。“展览中讲到中国共产党与学生合作开展学生运动等内容,这些在我以前学过的历史中完全没有涉及。今天在这里,我能够非常深刻地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江同学说道。
与首次到访的台湾青年不同,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生丘秉儒已是第二次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带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2022年,他曾专程前来参观“台湾光复”特展,那段展示台湾从1895年被日本殖民,到1945年光复50年抗争历史的展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家人在大陆工作,丘秉儒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个寒暑假都会来大陆。“不管是去各个省份旅游,还是参观各地的纪念馆、历史馆,让我对大陆历史的了解相比在台湾长大的同龄人要更深入一些。”他说。
丘秉儒高中以前在台湾就读,他对两岸历史教育的差异有着切身感受。“来到大陆后,我发现这边对历史的阐述更加清晰明确,不会模糊台湾光复回归中国的法理事实,也不会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历史,展现得更加客观和全面。”
谈到大陆的纪念馆建设,丘秉儒有着自己的观察:“大陆在建设纪念馆时,外观和整体建设都非常雄伟宏大。史料、照片和其他资料都非常详细,有名有据,体现出对历史铭记和历史资料保存的重视。”
从史料到艺术 台湾青年多维度感知抗战历史与民族精神
这种对历史“客观陈述”的认可,在丘秉儒亲眼见到泛黄的《论持久战》救国手稿时,转化为了更深的钦佩。
丘秉儒前几日也观看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直播,他感慨道:“八九十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孱弱的国家,但不到100年的时间,我们现在拥有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有了最忠诚于人民的人民武装力量。”
历史的记忆不仅留存于史料与感悟,也通过艺术的形式触动人心。
前段时间,《南京照相馆》在大陆热映时,丘秉儒刚好在台湾休暑假。他表示:“我身边在大陆读书的台湾朋友看得非常感动,也都推荐我去看。最近一定会抽时间赶紧去电影院补上!”
同样被抗战历史中的艺术力量所打动的,还有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江同学。 和其他几位台胞的视角不同,江同学目前在北京服装学院攻读平面设计专业。作为艺术生,他在参观过程中对挂画和艺术作品格外关注。
站在一幅《延安颂》画作前,江同学仔细欣赏:“这幅画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空旷辽阔感,宏大的叙事做得很好。画家通过孤军穿越这片土地的刻画,以及冷暖色差的运用——蓝色的军服在黄土高原上特别明显——将这段历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另一幅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画作前,江同学分析道:“这幅画很有力量感,画家用粗犷的笔触表现烽火和冲锋的力量,马的鬃毛呈现出风吹动的力量感,马蹄踏在泥地里爆发出的瞬间也捕捉得很好。”
谈到未来规划,江同学表示:“我主要做设计,未来可能会从事游戏相关行业。我可以基于游戏设计,更好地展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播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