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营式现场
“透过对话减少双方的距离与偏见,让猜疑的种子转成了友谊发芽,正是这次‘交友营’最珍贵的收获。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比‘你我’更重要。”在2025年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京辽分营暨第十一届京台文化研习营闭营式现场,台湾营员唯真有感而发,引发了在场营员的共鸣。这个盛夏,来自北京、辽宁、贵州和台湾的40余位青年,用8天时间编织了一段跨越海峡的温暖记忆。
历史
这趟旅程始于七月初的北京。开营首日,营员们踏着朝阳走进北京台湾会馆。这座始建于1893年的古朴院落,曾是清代台湾举子赴京赶考的重要驿站。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板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营员们驻足在“科举题名录”展板前,寻找着百年前台湾先贤的名字。“看这里!光绪二十年台湾举人汪春源曾在此居住,”一位台湾营员指着展板惊呼,“这些骑楼、琉璃花窗和台湾的一些老宅好像,突然觉得历史离我们好近。”
参观台湾会馆
这份因熟悉而产生的亲近感,在随后的文化寻访中不断得到印证。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酷爱《甄嬛传》的唯真化身为热情的“甄学家”,举着手机穿梭在红墙黄瓦间。“以前看只觉得剧情有趣,许多历史背景只是模糊的概念。现在置身其中,那些宫殿、庭院都有了真实的触感,历史不再是平面的故事,而是立体的存在。”
在沈阳故宫,来自贵州的刘嫚与来自台湾的子云并肩而行,兴致盎然地交流着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古典诗词的韵律成为他们心灵相通的密码。辽宁大学考古学专业的侯明煜、张亚楠,则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辽宁省博物馆里,热情地为同伴们讲解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和考古发现,用专业的知识拉近了大家与远古文明的距离。
参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尽管两岸的生活环境存在差异,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却如出一辙。”贵州营员成雪峰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共同站在这些历史遗迹前,为祖先的智慧与成就感到无比骄傲时,那份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决心,也在心底变得更加坚定。”
当下
如果说参观博物馆让青年们找到了文化的根脉,那么2025年两岸青年峰会上的科技体验区,则让他们触摸到了发展的脉搏。
在峰会现场,台湾营员陈彦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台机械臂冰淇淋机器人。只见灵活的六轴机械臂精准地雕琢、点缀,短短几分钟,一份造型精美的冰淇淋便新鲜出炉,引得排队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陈彦接过这份“科技甜品”品尝了一口,对记者说:“台湾也有机器人产业,我特别想了解两岸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区,历史文化爱好者、台湾营员张凡轩久久驻足于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的VR装置前。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狮子林”叠石奇观重现。“利用数字化复原《四十景图》,让消逝的皇家园林在虚拟世界重生,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太震撼了。”她告诉记者,已经拍摄了很多图片,要带回台湾与朋友分享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
“我发现台湾青年对大陆充满了好奇。”贵州营员成雪峰观察到,从机器人到AI中医诊疗,几乎每个展位前,都有台湾同学在认真地记录、提问。“他们不只关注高科技产品,更想了解背后的产业生态和就业机会,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来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亲身融入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
参观联想总部(北京)园区
未来
今年六月,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首次踏上大陆土地,通过直播镜头向岛内民众展现了最寻常的大陆日常,引发两岸广泛关注。如同“馆长”一样,研习营中不少台湾营员也是“首来族”,临行前,他们心中交织着期待与忐忑。
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营员们不仅看到了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此审判武部六藏等28名日本战犯的详细经过,更了解到审判后,部分被宽大释放的日本战犯回国后成立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的史实。
张凡轩与记者分享道,“原来大陆希望铭记历史,是为了面向更好的未来。我们之前的误解实在太深了。”
自2014年起,台盟北京市委会持续邀请贵州学员参与京台文化研习营活动。当贵州营员们动情地讲述家乡巨变时,台湾营员们听得格外专注。
二十年来,台盟各级组织和广大盟员倾力相助,帮扶贵州赫章,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次真诚的交流胜过万水千山。”台盟北京市委会副主委陈伟感慨地说,“贵州同学亲口讲述的故事,正是帮助台湾同学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
作为台盟中央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营自2021年正式创办以来,为许多两岸青年打开认识彼此的窗口。营员们从家乡美食到未来规划,话题不断延伸,还互相留下联系方式,许下更多未来相见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