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访团在华夏根亲坛前驻足拜谒(台盟中央宣传部供图)
拜访华夏根亲坛,溯姓氏源流;走进固始根亲阁,叙两岸血脉亲缘……由近40位台胞组成的“溯源·河南成功行”参访团28日来到河南固始,开启寻根谒祖之旅。参访团由台湾郑氏宗亲、大学师生、在陆台胞组成,既有“首来族”,也有大陆常客,但大部分是第一次来河南固始。固始位于河南东南端,是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其移民后代遍播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因此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在此也形成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一定要来”,台胞李年裕是中国历史爱好者,当他看到这趟行程去往河南时便心生向往。他对记者表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他希望可以在这里探寻姓氏根脉,而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应该多多交流。
参访团第一站来到固始根亲文化公园内的华夏根亲坛,参访台胞在坛前驻足,分三列行鞠躬礼,并细心查看坛基上镌刻着的姓氏源流。当来自台湾的郑成功文化推展总会执行长黄锡星走进河南固始根亲博物馆时,路边悬挂的玄鸟标识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玄鸟是古代神鸟,寓意‘燕归来’,代表固始希望外迁游子能回到家乡”,博物馆讲解员向他解释道。
参访团在河南固始根亲博物馆前留影(台盟中央宣传部供图)
固始根亲博物馆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豫闽台三地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根亲文化的独特魅力。据讲解员介绍,固始与台湾有着深厚渊源,根据1953年台湾官方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明确记载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在安徽打拼多年的“台湾女婿”陈泯仰对此次寻根之旅格外有感触,他的妈妈姓郑,爸爸姓陈,这两个姓氏都属于西晋时期入闽的“中原八姓”。“我的父母离世早,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先祖和这里的渊源,这次来我希望可以了解得更深一些”,在参观过程中,他不时和讲解员互动交流,并拍照留念。在他看来,两岸同文同种,血脉相连,在大陆生活越久,感受越深。
8月31日,台胞李年裕刚结束在郑州的参访,便和妻子踏上前往洛阳的高铁,“好不容易来,当然要多看看。” 对大部分参访台胞来说,河南是他们此前从未到过的地方。“一定会再来”成了他们此行结束时最多的表达。“之前我只知道我在台湾长大,但我外公跟我说我们的先祖是跟着郑成功来到台湾,家族的原籍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南”,参观完根亲博物馆的台青周旭薇对记者说。了解到台湾的很多姓氏都来自河南固始,她把途中所见所闻发到家族群,“我们是河南人吗?”,周旭薇问,她的外公回答:“是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台胞们的视线紧紧跟随着河南博物院讲解员介绍的展品,不时拍下喜欢的文物。“一整个下午我都非常兴奋,在历史书上看过的在眼前一一呈现”,在参观完河南博物院后,台青苏允恺对记者连连感叹河南的历史“永远看不够”,他惊讶于很多历史故事都跟河南有关,“来之前就有人跟我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我今天总算是见识到”。在大陆做自媒体的他表示,会向想来河南的台湾人首站推介河南博物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共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是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其以河南“土地、粮食、传承”为主线,用戏剧讲述黄河沿岸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穿过景区内壮观的百亩高粱地,台湾郑成功文化推展总会副总会长廖秀庆走到刻满河南地名的夯土墙前,找到廖姓发源地并合影留念,“我父亲、阿公(祖父)只知道他们是从湖南来的,但这次我才知道廖姓可以追溯到河南,真的很希望下次能带父母再来这里。”走进景区深处,《曹操的麦田》《苏轼的河南》《天子驾六遗址坑》……台胞穿梭于剧场内的各个演出场地,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变成了“你刷完了几部剧?” 讲述河南1942年大饥荒历史的“李家村剧场”内的戏剧,唤起了台湾开南大学应用英语系硕士彭永泓的别样记忆。“我差点落泪,我爷爷是农夫,我的父母也有苦过,剧中长辈为了后代能活下去牺牲自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彭永泓对记者说,此前从未了解戏里的历史,也听不懂河南方言,在观剧过程中,他全神贯注,生怕错过细节,也无数次被剧中台词触动。离开景区已是深夜,台胞们在车上交流着观剧感受,也谈及河南之行的点点滴滴。很多人说,河南的历史和现实都太丰富了,这是第一次来河南,今后也一定会带家人再来。本次“溯源·河南成功行”活动由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主办,是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收复台湾362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来源:两岸台胞民间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