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的建议

来源:研究室日期:2020-05-13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中医药系统医疗队员3350人、5支国家中医医疗队739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开展中医药特色救治。从湖北、重庆乃至全国集中收治点收集的信息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成效较为明显。重庆市通过启动实施“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医药参与诊治患者532人,参与率达92.36%,参与治愈出院患者411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作为承上启下、辐射一方的县级中医医院在防治传染病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体系不够完善。据重庆、贵州等西部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目前中医药协同防治传染病的体系不够完善。按照原有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原则上各县级传染病科均建在当地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传染病科建设严重滞后,如重庆市现建有38个区县中医医院,但仅有唯一的垫江县设有传染病科。二是建设相对薄弱。与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相比,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相对滞后。重庆市现有38个区县中医医院中达到三甲等级的只有8所,仅占21%,近1/3的中医院仅有300张以下床位,并且只有不到5%的公立中医医院被纳入定点医院范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几乎重庆市所有区县中医院不具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条件。三是人才较为缺乏。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从事中医药工作2030年“黄金阶段”的人才奇缺,疫情爆发后,许多中医院甚至难以在第一时间派出医生。 

  为充分汲取此次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为此建议: 

  一、加强机制建设。鉴于中医药在“非典”及此次疫情救治中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建议各地要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传染病相关科室建设,在重大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防控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中西医协作长效机制,制定落实加强公立中医院建设的相关举措,完善固化相关工作制度,切实推动县级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建设提档升级,发挥好中西医协同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用。 

  二、壮大专业队伍。建议结合制定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统筹谋划布局,在各省级行政区域内分片区从相关区县中遴选一批二甲以上符合条件的中医院,建立规范的传染病科室,采取“平战结合”的模式,平时加强日常运营管理,应急状态下能确保及时调整投入防控工作。同时,要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排查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规范化发热门诊建设及“院感防控”工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要通过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临床科研、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县级中医院高起点建设相对独立的中医传染科病房,并配置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相关器材设备、药品药具等硬件设施。同时,设立中医药科研和科技奖励专项,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发展,提高临床救治能力水平。 

  四、落实综合保障。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大学和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急诊学、肺病学等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力度,通过调研摸底查清目前中医医院的需求和缺口,加快培养一批既掌握中医药理论技能,又掌握呼吸、重症、传染病防控等现代医学技术的中医药传染病专科人才。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医药适用技术培训”、“名中医带徒工程”等实践技能培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另外,尽快推动落实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整体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城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与区域内县级中医医院组建医联体,着力帮助县级中医医院提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