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 地方讯息

台盟盟员梁晓蕾主创的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两岸同步暖心上线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日期:2021-12-25 【字号      

   新华社客户端福州12月24日电(梁晓蕾 刘扬涛)“同名村,一个好似容易理解的词;同名村,一首写满悲欢离合的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寻找两岸同名村”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日前在两岸同步上线,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冬至日,给两岸同胞带去家的温暖和慎终追远的情思。 

  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是广播和音乐、戏剧融合创新的一次尝试,由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广播、音乐、戏剧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在疫情之下,“云端”合作,共同完成。该剧以闽台共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签诗为主线,串联跨越海峡和时空的三段同名村故事,呈现两岸同胞赓续乡愁、共创未来的融合画卷。 

  骨肉天亲、同气连枝。同名村是两岸乡愁的代名词。同名村的故事深刻见证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情永系的生命联结。 

  数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先民横渡海峡,跨过“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的黑水沟开垦台湾。经过几个世代的筚路蓝缕,他们将茫茫荒野变成平川膏腴,但他们不忘祖宗社稷、不忘故土恩情,以故里之名为新聚落“定义”,用家乡地名告诉后世子孙回家的路。 

  该剧策划、导演、编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说,创作之初就考虑不拘泥于同名村历史窠臼,要努力创造历史感、进行式和展望性的立体故事,让同名村真正“活”起来。她说:“我们在思考,同名村不应该只属于过去、属于亟待保护的范畴。我们希望同名村是一个生长的概念,和你、和我,和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年朋友产生实实在在的联系。” 

  该剧导演,中国台湾舞台戏剧导演曾慧诚坦言,第一次接触同名村的概念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自己的过去经验里面,其实是不晓得有这些同名村的故事。看到了故事大纲,发现原来同名村可以展现不同的文化连结和文化转译。” 

  两岸故事,两岸说。为了让同名村的故事更接地气、具有闽台特有的人文温度,身处北京、厦门、泉州、台湾、香港的广播人、音乐人、戏剧人和乡土文化工作者都参与进来,带着对“生长”主题的探索,“云端”讨论交流。 

  主创们用心地打造时空转变中的细节,以郑成功登台古战船、两岸开放交流初期经第三地周转的两岸飞机航班,以及未来可期的京台高铁等极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来立体呈现三个时代,更好地烘托中国人血液中亘古不变的、赓续千年的血脉意识、乡土情怀。 

  该剧编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刘扬涛以“变与不变”阐释主旨。她说,“我们看到两岸同名村随着时空转换人世沧桑,但同根同心,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中国人的血脉意识、乡土情怀都不曾改变,这又是一以贯之的不变的内核。” 

  “安平,安平,家乡的名”“漳浦,樟普,祖先的根”“恒春,恒春,永恒的春”这几段旋律婉转回环,如同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呼唤,直抵人心。作为创新尝试,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令人耳目一新。 

  该剧音乐总监,中国香港资深音乐制作人朱敬然从作品中看到了音乐的更多可能,“在疫情底下,希望大家听到这个故事,能够感受到我们要传达的安慰人心的一份正能量。” 

  该剧主演,中国台湾音乐剧演员江翊睿表示,“因为疫情,也两年多没到大陆演出了,非常地想念。这次能够借由这部戏,让大陆朋友听到我们的声音。”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祭祖,慎终追远,是两岸同胞延续千年的中华传统。冬至日短,思乡情长,希望借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寄托彼此的思念。